南工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南工新闻 > 媒体南工 > 正文

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 创建应用型工程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努力创建应用型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0-06-22 作者: 浏览次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南昌工程学院原为水利部直属的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现为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院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多年来该校在应用型大学创建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明确应用型院校办学定位,理清内涵式发展思路

办学定位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定位时要在尊重共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个性,最终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高校的准确定位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性的实践问题。南昌工程学院根据办学历史、现状、所处区域及服务领域,结合21世纪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确定了“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兼顾水利行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为辅,开展继续教育和国际教育,拓展研究生教育;以工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把学校建设成为水利特色鲜明、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院校”的定位,从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学校类型、办学层次、学科类别、服务面向等各个角度对学校进行了恰当定位,明确了既坚持工科、本科为主和立足为地方、服务行业,又突出水利特色和应用型的办学思路。

水利是南昌工程学院的传统学科,学校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热能动力工程(水动方向)等较为齐全的水利方面的专业,这些专业也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学校不求所有学科都做强,但始终坚持把水利学科做优,以此带动和辐射相关学科发展。

南昌工程学院虽然1958年建校时就是本科院校,即江西水利电力学院,但是文革停办后,1978年只恢复专科层次办学,2004年升格为本科。学校认为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在应用型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应用性人才,才是理智选择。

定位凝聚人心,目标指引方向,思路决定出路。明确办学定位后,根据教学型大学的特质,学校在“十一五”期间练内功、打基础,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要求,大胆改革创新,不断锐意进取,积极谋划探索出“围绕‘水’字做文章,在应用型上下功夫”的特色办学思路,研究和制定了事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学校2005年就提出了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变到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发展战略,确定了人才培养上质量、学科建设上水平、学校管理上效益,切实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三上一提高”的目标,拟定了“12345”的内涵式发展思路,即积极完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打造适应学校科学发展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三支队伍;坚持特色学科(专业)重点发展、优势学科(专业)优先发展、人无我有学科(专业)统筹发展、市场急需学科(专业)加快发展的四项原则;夯实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平台五项基础建设。

二、探索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条件。“本科层次”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应用型”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据此,南昌工程学院根据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在2006年制定的南昌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构建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简称2+N+1)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2个平台,N个专业教育模块,一个素质拓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方面设立了“思想素质,科学素养,团队精神,适应能力,竞争意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院系特色”等六大模块76个项目400余项活动的素质拓展教育体系。采取个性化培养、菜单式服务、学分制管理模式,要求学生通过参与第二课堂各素质拓展项目的活动,修满10个学分方能毕业。“2+N+1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对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平台有着特殊要求。近几年学校围绕五项基础建设,加大教学行为规范化、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化、课程建设优质化、专业教材校本化、实践教学集成化的建设力度。学校还适时开展校内评估,成立了教学评估中心,对系部教学状态、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进行评估,达到了以评促建的效果。

学校狠抓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理论教学体系的设计中,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和注重厚基础的原则,加强基础课教学,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发展后劲;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课内“三实验”(基础实验、学科实验和毕业实习)与课外“三实践”(社会实践、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创业)相协调的原则进行构建,以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对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质量工程制定工作目标,把工作重点转到加强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来。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工程是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采取多种措施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学校上下认识统一,目标明确,顺利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实现了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升本之后,学校已连续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国家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

教风学风是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将教风学风建设作为学校经常性的基础工作,采取了相关措施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思想认识,激励广大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治教、以教书育人为己任通过五种能力培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和学生工作能力)和“树师德  强师能  讲责任 比奉献”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全力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规范日常行为,促进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学会学习。以学生一日学习生活为主线,培养学生“三早”(早起床、早读书、早锻炼)习惯,抓好课堂、宿舍、网络等三个重点公共空间秩序管理,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职能。学生的早读书、早锻炼成了学校一道风景线,正如在南昌工程学院举办的水利部全国水文局局长培训班学员所说:“恢复高考后的7778级学生在校的学习风气如今又在南昌工程学院看到了”。

三、秉承因材施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孔子说,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也就是说,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南昌工程学院根据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实行英语课分级教学。学校根据学生进校时的英语水平差异,在进校时,组织新生英语水平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级别,因材施教,达到如朱熹先生所说的“各施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的良好结果,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南昌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大学英语考试均分高于同类院校十多分。二是实行数学分类分层教学。学校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科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实施数学分类分层教学。在分类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上,依据学科的不同而调减内容,如对土木类的学生,在数学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内容,凸出工程应用;而对园林等数学知识要求不高的专业的学生,在数学教学上,只讲授高等数学的一些基本内容。学校在新生进校时,组织数学摸底考试,再根据成绩差异,分别编成数学提高班、普通班和补修班,实施分层教学。每个班的学生每学期参加一次期中考试,学校再根据成绩的变化实行滚动制,将学生分到自己成绩所属的班学习。通过数学分层教学以来,不但让就业的学生掌握到了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为考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近两年本科生考研平均通过率达到13%,有的专业达到30%,高于同类新建本科院校。三是实施主辅修、双学位教育。学校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完主修专业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适合于自己个性潜质的其他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达到规定学分者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通过第二专业规定的学位课程考试,完成辅修专业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和毕业答辩者,可获得双学位。四是开设理工实验班,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南昌工程学院为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大学生理工科的知识基础,对新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和学有特长的学生单独编班,制订适合优秀人才成长的高起点、高目标的培养方案,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上优化课程体系,在知识培养方面,注重厚基础、宽口径、高科技的培养;在能力培养方面,强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素质培养方面,加强文理知识融合、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五是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提高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南昌工程学院引进国外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与荷兰萨克逊应用科技大学、韩国浦项学院、韩国培材大学、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目前国际合作教育在校生近千人,每年有一批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深造。在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过程中,共同研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工商管理学院学习荷兰萨克逊应用科技大学先进教学管理方法,在课堂组织方面,班级分组,小班教学,一般20人为一组;在课程教学方面,实行理论授课和课内实践大作业并行;在课程实习方面,注重情景模拟式的商务实习,强调整体设计和组织规范。

四、在应用型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应用性人才

围绕建设应用型工程大学的目标,学校采取相应的举措积极打造培养工程师的摇篮。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打造一支与办学定位相一致的、能胜任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双师素质”师资,他们除了具备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知识应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特有的素质要求。学校采取多种途径建设“双师型”队伍。一是建立、健全教师工程实践制度,规定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都要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实践锻炼。二是加强“双师型”人员的引进。在教师引进中除了强调引进具有高学历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还注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人员的引进。近几年学校引进人员中,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人员占到40%。三是派遣教师到科研院所挂职工作。目前学校与江西省水利厅所属的江西省水利设计院、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江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三家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互派人员挂职工作。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被聘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担任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普遍反映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将实践中的案例用于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校的老师到科研院所当兼职研究员,充实了科研院所的理论研究力量,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合作实现了双赢。

重视实践教学和实验平台建设。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在构建2个平台+N各模块+1个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实践性教学改革,构建了“两构架、五平台、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学的核心,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则是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质量监控与硬件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实践教学完整体系。二是加强以实验平台、实践平台、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平台及实践教师队伍平台为主的“五个平台”建设。三是构建以基本能力培养、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实训、专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拓展和创新创业为主的“六模块”教学内容体系在实验平台建设方面,学校加大建设力度,近年来每年投入3000余万元,添置教学仪器设备。目前有35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13个财政部立项建设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9个校外实习基地,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不仅重视课内的实践教学,还紧密结合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不断加强课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组织机构、经费保障、机制构建、项目管理、队伍建设、实践平台等方面建立保障制度。项目挂靠院系(部门),校级项目由责任部门负责、省级(国家级)项目科技由学校创新领导小组整合全校资源立项,实行学校、责任部门、院系“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建立了460平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有31个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入园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借助学校“百场学术报告”平台,设立“创新创业、成长成才”专题学术报告,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学校组建了一支由博士和副教授以上学历(职称)的专家导师团,加强创新创业个性化指导;鼓励老师与学生结成课题组,增强了指导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制定了师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奖励办法,推动了创新创业活动有序、有效开展,2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校级以上的创新创业项目。

通过这些举措,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和动手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获多项技术发明专利,特别是200910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学校获得了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的佳绩,以团体总分150分的成绩列全国第21位。这次成绩的取得可能是偶然的,但是偶然中有必然的因素,那就是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能力也不断增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据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特别是工程单位普遍对学校毕业生评价较好。这几年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0%以上,在麦可思(唯一被多方公认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就业能力测量与评估机构,中国最权威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唯一作者)发布的2009年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中,南昌工程学院专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名列全国首位。

五、围绕“水”字做文章,突出办学特色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分类标准繁多,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定位,但是时下一个尴尬的现象是“没有特色几乎成了我国高校共同的特色”,也就是“同质化”严重。新建本科院校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的生态圈中获得持续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首要的是凝练办学特色。继承办学传统是凝练办学特色的基础。南昌工程学院是为策应国民经济发展而建立的行业高校,“水利”是办学传统,水利学科是传统专业和特色学科。学校创办之初,在人才培养上,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本专业从事工程设计和组织施工能力的又红又专的水电事业建设高级技术人才”。升本后,始终继承学校在50多年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更加进一步强化水利办学特色。

培育办学特色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对南昌工程学院来说,重点是抓好水利、生态、土木等等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别是抓好水利这个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然后以此辐射和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正因为这样,近年来学校学术氛围不断浓厚,科研项目和经费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是升本前的十多倍,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承接了“3S技术支持鄱阳湖圩堤信息管理系统”、“德昌高速公路粉喷桩与CFG桩加固软基对比试验研究”、“永平铜矿深凹露天矿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智能充仟监测技术应用”等117项横向课题,经费近千万元,占学校全部科研经费的80%,有力地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

2009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南昌工程学院作为生态经济区内水利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举全校之力,充分发挥水利学科比较齐全的特色和优势,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研究中心、生态环境研究所、水文与水资源研究所、数字水利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在保护修复湖泊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和利用鄱阳湖水资源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进行“产学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贡献率,提高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力。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趋同性,如何在趋同性中挖掘自己的个性,凝练特色,是每一所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水利特色鲜明的大学,自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水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在自己的办学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学校凸显水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水”为载体,从内涵与外延上挖掘水文化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实施“人为本、时为励、水为涵”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 “水”的品质孕育于学生的教育之中,开展“三爱”(爱国修身、爱水立业、爱校求知)和“三学”(学算账、学感恩、学做人)教育,用“上善若水 ”、“滋养众生”、“水滴石穿”、“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启发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校每年举办水文化节,通过系列活动,培养现代水利人才应有的品质素养和“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举办水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高层讲坛邀请江西省、水利部及有关厅局的领导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杰出校友到校讲学,传播水利知识,提高师生水利素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52年的发展,南昌工程学院以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屹立于大学之林。目前,南昌工程学院正顺延“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围绕“水”字做文章,在“应用型”上下功夫,乘风破浪,奋力远航,为实现“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院校”而奋斗。

 

     此文刊发在2010621日《中国教育报》